图片
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亦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是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创办的军事学校。1926年10月,国民党中央委员与各省市党部及海外代表联席会议在广州作出决议,军事政治学校除黄埔外可于其他各省地方设立。10月底,国民党中央决定将之前计划在武昌筹设的政治训练班,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面向全国招考学员,并委任邓演达为政治科主任。1927年1月,因设在黄埔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炮兵和工兵大队先后迁来武汉,政治科扩充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校长和党代表分别为蒋介石、汪精卫,邓演达为代理校长。2月,该校在武昌两湖书院校址举行开学典礼。3月,国民党中央决定改校长制为委员制,军校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谭延闿、徐谦、恽代英、邓演达、顾孟余五人组成校务委员会,实际工作由共产党员恽代英主持。该校基本沿袭黄埔军校制度,军事与政治并重,主要培养连排级干部。1927年7月,该校第六期入伍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军校正式停办。图片
陈毅1901年出生,1919年,陈毅在成都工业学校毕业后前往法国勤工俭学。旅法期间,陈毅随认识了周恩来等人,但热衷于文学,对革命尚不感冒,所以没有加入旅欧少共。
被当局遣送回国后陈毅继续为上中法大学奔走,但因缺少支持没有如愿,回家歇了段时间,找工作又受尽歧视,感觉需要有组织才能成事,于是在1922年写信联系曾给他宣讲过进步思想的蔡和森,要求加入共青团,蔡回信批准。
1923年,陈毅终于去北京上了新开的中法大学文学院,在校期间入党,并认识了李大钊等党的大人物。毕业不久,被派往四川搞兵运,曾先后在川军几个部队工作过。
在合川三师当政治部文书时,因察觉代师长欲迫害他,于1927年4月借助时任川军旅长的同学郭勋祺安排,坐船前往北伐解放的武汉。
图片
1927年4月间,陈毅由重庆朝天门码头乘船,顺江而下,于23日到达江城武汉。这时,江城人民正掀起声势浩大的反蒋浪潮,严正声讨蒋介石“四·一二”发动反革命政变的罪行。
陈毅一踏上黄鹤地,正值武汉军校学生在阅马场召开讨蒋大会,参加大会的群众多达数万人。此情此景使他异常兴奋。眼前的政治形势与四川的白色恐怖相比,简直是两重世界。
陈毅赶紧去武昌中共湖北省委机关转接组织关系,请求安排工作。当时国民政府出师北上讨伐张作霖,留守武汉的叶挺部队正在补充兵源,于是党组织分配陈毅到叶挺的24师工作。
这时陈毅碰到在军委工作的同乡毅昌颐,他们曾一起赴法勤工俭学,一起回国。听说湖北省委分配陈毅去叶挺部队当兵,毅昌颐叫陈毅先莫急着去报到,听候中央军委通知。
两天之后,毅昌颐请陈毅到中央军委与军委负责人聂荣臻见面。陈毅和聂荣臻早就相识,两人见面后都感到很亲切。聂荣臻安排他去武汉军校从事党的工作,职务为政治部准尉文书。当时武汉军校委员会,有三个常委:一个是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另一个是武汉国民政府代主席谭延闿;第三个是恽代英。邓、谭都没有时间顾及军校,军校的工作全由恽代英主持。陈毅与恽代英、施存统组成党委。陈毅担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共产党党委书记。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密指夏斗寅在湖北宜昌发动叛乱。5月17日,夏率兵沿江而下偷袭武汉,被叶挺部队和武汉军校学生军合力击溃。5月21日,许克祥秉承蒋介石的旨意在长沙屠杀工农,血染湘江。7月15日,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实行宁、汉合流,邓演达秘密离开武汉,国共合作破裂,第一次大革命宣告失败。随着宁汉合流,武汉军校被改编成张发奎第二方面军的教导团,陈毅就成了教导团的党委书记。
8月2日,教导团随第二方面军东征讨蒋,从武汉顺长江东下,8月4日到了九江,南昌起义的消息才传过来,张发奎知道教导团里共产党员最多,就利用渡船分散之际,将教导团徒手集合,公开宣布“分共”,愿意跟叶贺的,他“礼送”出境,愿意留下来的,跟他去广州。
当天晚上,陈毅召集共产党干部开了紧急会议,决定身份已暴露的党员立即撤离,一部分分散赶赴南昌,参加共产党自己的队伍;一部分回家乡搞农民运动,准备武装起义;没有暴露身份的党员,组织新的党支部,隐蔽下来,坚持斗争。后来这批人随教导团到达广州,参加了广州起义。
陈毅的共产党员身份已暴露,他安排好教导团的工作后,就连夜赶去南昌。8月6日到了南昌,才发现叶部已南下撤离。
【军史】四大起义之广州起义
当时陈毅和几个同伴没有住处,也不敢投店,处境十分危险,于是他们决定连夜出城追赶起义部队。8月10日陈毅终于在宜黄地区追上了南昌起义军。
见到周恩来,陈毅十分高兴,他们在赴法国勤工俭学时就是老朋友。
周恩来安排陈毅当了叶挺的11军25师73团的团指导员。
后来南下起义军在汤坑失利,陈毅随73团留在三河坝,在朱德指挥下打阻击,完成任务后南下去追赶队伍,遇到了潮汕失守后逃散过来的一部分人,包括粟裕。
听说起义军已经失利,朱德在天心圩对留下来的部队进行了整编,还剩800多人,一个团的兵力。正是这一团人马的火种,在20年时间里打下了天下。
朱德担任纵队长,陈毅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林彪此前已由见习排长提升为连长,此时仍为连长。粟裕则由起义军警卫队班长提升为连指导员。
此后,陈毅、粟裕随朱德经历了湘南起义,部队发展到三个师近万人,又上井冈山与毛泽东的一团人会合。
上井冈山不到一年,因根据地狭小、人口少,难以养活部队,在彭德怀红五军七百多人上山后,留他们和王佐、袁文才的队伍留守,朱毛率主力南下作战,打开局面后成立了江西苏区,但井冈山根据地却在敌强我弱中丢失。
陈毅曾担任红22军军长,经肃反队伍后缩编成第64师,先是唐天际接任师长,不久由粟裕接任师长。陈毅则在解救了造成富田事变被抓的肃反主任李韶九后,担任事变重灾区的赣西南特委书记主持工作,后又担任江西军区司令。
图片
中央红军长征后,陈毅留下来担任苏区办事处主任,随苏区司令兼政委项英一起坚持斗争,后到赣粤边打游击。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直到“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陈毅担任第一支队司令,粟裕担任第二支队副司令。
陈毅虽然担任过军事主官,但他的强项在统战和文学,粟裕的强项在军事,所以两人搭配得不错。
皖南事变后,陈毅任新四军代军长,粟裕则担任第一师师长。
新成立的新四军军部先是设在盐城,不久遭受日军大规模“扫荡”,政委刘少奇、代军长陈毅等认为水网地带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很难,便转移至皖东苏西的黄花塘一带。
此后发生了“黄花塘事件”,陈毅和饶漱石之间闹得不痛快,经上级安排,陈毅1943年回延安参加七大筹备工作,张云逸接任新四军代军长。
图片
抗战胜利后,陈毅回华东,正式担任新四军军长。中央提出“向南巩固、向北发展”,派山东八路军主力出关抢占东北,陈毅又担任山东军区司令,组建了由北上山东的新四军第一师的一半(叶飞部三个旅)、二师、七师和山东留下了八师组建的山东野战军,担任司令。
粟裕率领新四军第一师的另一半和第六师余部,与新四军第四师组成了华中野战军,任司令。
华中野战军在战略上受陈毅指挥。
图片
陈毅统率的山东根据地,除了以新四军部分主力和山东主力第8师组成的野战军7.4万人,还有山东的几个三级军区如鲁南、鲁中、渤海、胶东等地方部队20万人,主要是八路军主力出关后剩下的二三等力量,也有部分主力,但并未形成合力,陈毅主要指挥山野7万多人和华中野9纵等在鲁南、淮北一线和鲁中作战。
华中野和山野组成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谭震林任副政委,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希望他们在敌人集结的情况下,合力打胜仗。
随后就有了粟裕北上山野指挥部,指挥打赢了宿北战役歼灭一个整编师,谭震林则在南面照顾。接着山野和华中野又合力打赢了鲁南战役,歼灭2个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缴获人马和武器装备甚多。
饶漱石也从东北军调处返回,参与组织了华东野战军的整编,将山东各三级军区的主要地方部队列入野战军,和山野和华中野一起,成立了9个野战纵队和1个特纵,共27万人。
此后接连打胜了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歼敌4个整编师或军,直到七月分兵。
由于国军进攻陕北,朱德、刘少奇率部分机关转移到华北,成立中央工委指导工作。留在陕北的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则辗转奔波,除指导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作战外,还得继续指导其他各战场。
由于处境困难,毛周等提出让华野分兵外线出击中原,并让晋冀鲁豫刘邓率4个主力纵队12万人南渡黄河作战。
粟裕是反对大分兵的。因为华东敌人已经集中,经常是几个整编师或军集体行动,本来就已经战机难寻,再分兵就无机可乘,只能打消耗战了。但陈毅、谭震林等坚持执行中央指示,派出5个纵队出击外线,配合刘邓南渡黄河作战及以后千里跃进大别山。
华野分兵外出的5个纵队又兵分两路,无法形成合力,只能小胜,面对几个整编师集结行动的国军无法打歼灭战,折损减员严重。
内线留下的4个纵队,要面对集结的国军5个整编师或军,也无法打歼灭战。但又不得不策应外出的部队,于是硬着头皮打了南麻临朐战役,未能实现歼灭企图,伤亡不小。一向凯歌高奏的华野陷入了困境。
【战史】山东境内南麻战役(1947.7.17)
【战史】山东境内临朐战役(1947.7.24)
刘邓12万人千里跃进大别山后,也陷入桂系和中央系国军重兵的围追堵截,且野司内部意见不统一,无法打歼灭战扭转战局,减员近半,一度只能绕圈子。
毛周令晋冀鲁豫陈赓兵团转战豫南,加入中原战场。又令粟裕去中原指挥华野5个纵队,在粟裕请求下,陈毅和华野指挥部、6纵和特纵一同前往,组成外线兵团,留下的3个纵队组成内线兵团,由饶漱石指挥。
陈毅随华野外线兵团在中原待了两三个月,就北上渤海、华北等地协调后勤供应等工作,留下粟裕指挥外线兵团6个纵队。
刘邓在大别山难以坚持,先后转回北面后,毛周考虑让粟裕率华野第1、4、6三个纵队渡长江南下闽浙赣,袭扰国军后方,以吸引中原国军主力跟着南下,并吸引东北国军撤兵,以便东野早日攻占全东北。据此让粟裕率三个纵队北渡黄河到濮阳休整准备。
图片
准备期间,粟裕反复考虑,认为渡江南下在敌后长距离行军作战弊大于利,不但无法吸引国军重装备主力南下,减弱了我军中原战场力量,而且我军南下时重装备也无法带去战力减弱,无后方作战,补给、伤病员安置等都成问题,势必要像刘邓一样无所依托,损兵折将而战绩甚少。
如果以三个纵队10万人南下转战可能减员近半的损失,在江北集中力量打大仗,则可以歼灭国军一两个主力整编师或军,改善中原战局,促使战局快速有利变化。这涉及到如何打才能更好更快取胜的问题。由于关系重大,于是粟裕致电毛周斗胆直陈。
毛周任等于1948年4月从陕北转移到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城南庄,于是召集在濮阳休整的粟裕前去商谈。经五大书记听取粟裕汇报后考虑,同意了粟裕的部分意见,先给粟裕4-8个月时间,在中原集中力量消灭国军6-12个正规旅,然后南渡,并任命粟裕为华野司令兼政委,粟推辞后任代司令代政委。陈毅保留了华野司令兼政委职务,但同邓子恢等西去组建新成立的中原军区,担任第一副司令。
此后粟裕主要指挥华野作战,陈毅主要随中野行动,粟裕此后打了豫东战役、济南战役,并提出淮海战役计划。
京沪杭战役后,迎来新中国成立、全国解放,粟裕一直负责华野的军事工作,陈毅则先是与邓小平主持总前委工作,随后担任上海市长,直到抗美援朝爆发,粟裕被指派担负抗美援朝任务,陈毅才重新主持华东军区军事工作。
图片
陈毅主持几年华东军区工作后调入中央,负责外事工作,粟裕则去苏联治病回来,担任副总长、总长。
随着高饶事件爆发,在“黄花塘”事件中与饶漱石有积怨的陈毅加入批判行列,并在1955年4月1日与邓小平等人主持召集华东中原干部开会,提出“饶粟关系问题”,在刘伯承出面帮粟裕说话后,粟裕没有被打成饶漱石同党。
1955年授军衔前夕,在毛主席辞去大元帅军衔时,曾提出了一个主张,对于转业军人不授予军衔。
刘少奇根据毛主席的主张,在会上提出了异议,认为可以不授予陈毅元帅军衔。
新中国成立之后,陈毅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技、政法、文化、外交等工作。后来国务院再次分工,陈毅分管民族事务和科学、卫生工作。
由于工作重心发生了变化,因此刘少奇主张可以对陈毅不授衔,与会人员对于刘少奇的主张也基本认可。
图片
如果不授予陈毅元帅军衔,那么势必要另选一位与之资格相当,能够代表南方红军游击队、新四军和华东野战军;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成为不二人选。
刘少奇接着说:粟裕同志无论是军事水平还是取得的战功,他位列元帅是当之无愧的。所以我建议,把陈毅同志替换为粟裕。
然而,远在北戴河执行公务的周恩来知道消息后,立即致电中央办公厅,坚决要求保留陈毅的元帅军衔。
刘少奇极力推荐粟裕当元帅,他自己却不肯接受:评我大将就够高了。
得知粟裕主动辞帅,毛主席不禁大为感叹: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
图片
后来,军委先后又进行了三次会议,讨论陈毅和粟裕的取舍。在周总理的坚持之下,陈毅列入元帅授衔名单。
图片
1958年5月27日,军委在北京举行扩大会议,这一次会议从5月27日持续到7月22日,这一次会议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会议上,时任高等军事学院援助兼政委的刘伯承刘帅,训练总监部长肖克上将、副部长李达上将等人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代表人物。
而时任总参谋长得粟裕大将,也受到了批判,当时他是被当成总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代表人物受到批判,不仅如此,在批判的过程中,发展成为清算旧账,强加罪名,在粟裕大将身上的罪名越来越多,以至于到了8月31日,正式解除粟裕总参谋长的职务,任命为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禁止接触军队,自此粟裕将军理科军队,蒙冤半生,一直到去世也没有被平反。
会上陈毅大力批判粟裕,说粟裕“阴”,还参与了“黄花塘事件”批他。当粟裕申辩说自己当时在苏中,不在黄花塘,没有参与时,又指责粟裕在苏中抗日打胜仗,给饶漱石提供了搞“黄花塘事件”的有利环境,还说自己调去中野是饶漱石想“以粟代陈”等等。
粟裕被扣上“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里通外国”的帽子,被撤销总长职务,下放到军科院当副院长,搞学术研究去了,至死也没有平反。
图片
1972年1月6日,陈毅因肠癌病逝 ,对于老战友的去世,毛主席悲痛万分,当时毛主席的身体状况非常糟糕,但是在追悼会开始之前,主席依旧强撑着来到追悼会的现场,并对陈毅的妻子张茜说:“陈毅是个好同志!”
1975年8月,陈毅之子迎娶粟裕之女,陈粟两家正式结为亲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